面对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加大、财政收支矛盾日渐突出的现实问题,济宁市兖州区树立“有解思维”,激活“四大关键变量”,在全区形成“花钱必问效、无效必问责”的新局面。
以“12345”编制预算为关键,破解资金安排新密码。兖州区推行“12345”,用绩效“密码”开启预算“门锁”。“1”即“收入一个笼子、支出一个盘子”,纵横统筹财政资金;“2”即两个“零”,全面实行零基预算管理,存量基数全“清零”、存量资金全“清零”;“3”即“三减三控”,减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、减“三公”经费、会议费、培训费规模、减业务类运转项目规模,控办公用房维修改造、控公务用车购置、控新增资产配置。“4”即四个优先保障,优先保障疫情防控、稳就业、兜底“三保”、重点项目建设等关键领域资金。“5”即五个约束机制,项目入库评审、事前绩效评估和审核、绩效监控和全周期跟踪问效、绩效评价结果对预算支出安排、审计检查问题整改与支出规模挂钩约束。
以“1+N”深度融合为关键,倡导资金使用新导向。围绕建立“全过程、全方位、全覆盖”的预算绩效管理“三全”体系这“1”个目标,从扩围、监控、提质、降本等“N”个角度发力:坚持“统筹推进”,选取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、体育事业彩票公益金支出以及1家国有企业运营开展绩效评价,拓展“四本预算”覆盖面;着眼“全程监控”,做到事前加强绩效评估,事中做实绩效监控,事后做优绩效评价,推动全生命周期融合;突出“长效管用”,从2021年度预算项目中选取12个延续性强、资金投入大、社会关注度高的政策项目,开展重点绩效评价;聚焦“创新引领”,探索“成本与效益并重”的成本绩效管理模式,强化预算管理各环节配合衔接。
以“以一当十”撬投入为关键,打造资金供应新模式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,推动构建“2+1+4”政府投资基金体系,引入省市区5.56亿元基金“以一当十”为企业输血。为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,兖州区鉴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——惠金融担公司业务体系不完善、金融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,今年3月17日将惠金融担公司并入济宁市财信担保集团,通过“化零为整、体系重建”,推动“小公司”背靠“大集团”为更多小微企业及“三农”主体“牵线搭桥”、“遮风挡雨”。截止9月底,兖州惠金融担公司当年新增融资担保余额3.67亿元,惠及118户小微企业、126户“三农”经营主体,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“金融活水”。
从“四个维度”赋能为关键,搭建绩效管理新支撑。从机构保障、人员保障、技术保障、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入手,按下绩效管理提质增效“快进键”,形成财政部门牵头抓总、明确专人负责,预算部门及项目实施单位实施、组织专门队伍落实,借助第三方机构专业力量协调跟进,做到全程负责、全程参与、全程管控,协力念好绩效“紧箍咒”,实现预算管理“硬约束”